工程船是资源采集的核心单位,其制造与优化直接影响资源获取效率。工程船的制造需从生产基地建设开始,逐步升级舰艇制造工厂,投入金属、晶体等资源完成建造。制造过程中需注意工程船的蓝图研究,通过技术值强化采集技能,优先提升开采效率与仓库容量。工程船的个性化调整需结合资源需求,例如金属与晶体采集比例需根据发展阶段动态调整。
工程船的加点策略直接影响采集效率。优先强化开采设备优化技能,可显著提升单位时间资源产量。后续技术值分配建议侧重仓库扩容与曲率引擎强化,前者延长单次采集时长,后者缩短往返时间。中级工程船投产后,需逐步淘汰低级船型,以优化整体采集效率。技术值分配需避免浪费,例如移动速度强化仅在远距离采矿时有明显收益。
单个资源点仅允许一艘己方工程船采集,但可与盟友或敌方共享资源点。计划圈布置需最大化覆盖资源区域,避免重叠导致计划数浪费。初期建议配置1金属、1重氢与6晶体采集船,中期根据驱逐舰生产需求增加金属采集比例。采矿平台可节省计划圈并提供10%-30%采集加成,但仅限同盟成员使用。
通过联络站购买运输船后,可在港口装载资源以弥补工程船仓储不足。高速侦查舰可先行定位资源点,工程船通过增援机制快速抵达目标位置。需注意工程船在非保护期易遭攻击,建议与盟友共享矿区并部署防御舰队。战后维修仅能在基地船坞完成,预制模块无法在野外维修舰船。
工程船的经验获取主要依赖采矿与NPC战斗。参与低级中立据点战斗可快速积累经验,但需避免摧毁据点以重复刷取。工程船升级后需及时调整技能点分配,优先完成采集相关技能链。若需重置技术值,可通过蓝图研究界面操作,但需消耗特定道具。
工程船管理需结合战略需求动态调整。淘汰低级船型时可选择拆除或出售,前者获取模组与设计图,后者换取基础资源。采矿平台建设需评估同盟协作需求,避免引发矿区冲突。工程船编队可混合721运输舰以临时扩充仓储,但会降低机动性。最终目标是建立高效、稳定的资源采集体系,为舰队扩张与基地升级提供保障。